读书-智慧-分享
发布日期:2023-01-04 21:00:18 来源:中国卫生学术与艺术网 阅读量:
12月份我们经历了连花清瘟断货,经历了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一盒难求的药品挤兑,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供需矛盾缓解了,布洛芬也可以轻易从网上买到了,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更精准的认知,但是又有一种药品脱销了,这就是“蒙脱石散”。
一夜之间就脱销了,价格涨了6倍,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药是干什么用的,甚至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已经脱销了!笔者查了一下,这是一种止泻的药物,之所以突然就抢手了,那是因为有传言奥密克戎的美国新变种有腹泻的症状,所以大家又开始囤蒙脱石散了!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医学问题,那就是到底有没有奥密克戎新变种,而这种新变种到底会不会产生腹泻的症状,如果真的有新的变种会产生腹泻的症状,那么民众提前备货也是有备无患,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这次的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经过这次放开后,舆论场上最大的问题是公信力的流失,疫情原本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传染疾病领域的相关专家本该是给出最权威的解释和建议,但是12月份以来,很多专家被打脸,他们之前的观点和结论被证伪,比如感冒论、90%的无症状论,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那就是专家的公信力流失,甚至是丧失!
公信力丧失的不仅仅是某些专家,还有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比如中国疾控中心在今天刚刚公布的2023年1月1日新冠疫情数据,数据显示新年第一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4523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
这样的数据让老百姓如何看待?在很多地方的殡仪馆都排队了,你作为权威机构突然说全国新增1例因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你让老百姓怎么想?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纷纷中招的时候,你以权威的身份告诉大家,昨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4523例!你让老百姓怎么看?我们都知道取消了全员核酸之后真正去做核酸的人很少了,疾控中心的这个数据已经远远不能反应真实的疫情了,也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去相信这些数据就是现实。
而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是一个城市在一个月内就会疫达峰,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人口两千万的城市莫不如是,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在一个月内就有80%左右的人口被感染,那你计算一下一天得有多少人被感染?再考虑到致死率,大陆目前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致死率数据,台湾省和香港披露的近期数据大概是千分之一左右,我们如果参考这个数据,那么又会有多少人会因为感染新冠而死亡?
权威说到底是一种公信力,因为你是权威,说的话基本是正确的,久而久之那么就形成公信力,以后你说的大家就都相信。在一个事关14亿人民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上,是需要有权威的声音的,否则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摩擦和不必要的矛盾,权威声音的丧失会导致更多的混沌现象出现。
在放开前,你们作为专家宣传感冒论,而且又给出了无症状超过90%的数据,上海四五月份62万人感染,最后500多人死亡,死亡率不到千分之一,而且还重点宣传是基础病导致的死亡,今年11月份广州16万人感染,最后是零死亡,仅4个重症,这些观点和信息都给民众一个错觉:新冠已经不厉害了,就是一个感冒,绝大多数人是无症状的(就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死亡率是极低的。
既然如此,那么动态清零就是错误的,放开才是正确的防疫,这种认知一旦大范围传播和形成 ,原来的动态清零势必难以执行,因为民众已经不配合了,只要有相当比例的民众不配合,执行动态清零的成本必定是成本增长,这由会反过来促使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出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动态清零被放弃,放开就仓促地来了,一旦略显仓促地放开之后,传染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不仅超过了专家的判断,更是让老百姓吃了一惊,而感染后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症状的,发烧、发冷、咽喉肿痛、浑身酸痛、咳嗽等等症状依次而来,甚至还有相当比例导致肺炎,重症比例比原来宣传的要高不少,死亡率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但是不少城市的殡仪馆排队的新闻时有发生。
医院爆满、布洛芬等药品一盒难求,这种现象席卷全国,相信感冒论的人群可能连药都没有提前准备,不少人感染后就是生扛,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重新刷新了认知,以亲身经历重新认知了新冠病毒。而那些基于对新冠更谨慎认知的人提前做了准备,真就应了那句讽刺的话“谣言止于智者,智者三天饿九顿”。
现在又到了“蒙脱石散”,笔者看了相关专业人士的观点,也看了官方文章的论述,大致认为是感染新冠后有部分人群是会有腹泻的症状,但是这个比例不高,具体有多高?我看到一个数据是10%左右(这个数据我也质疑,因为我身边的人基本都阳了,包括我自己,但是没有听说有腹泻症状的,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样本太小了),而至于现在传言的美国变异毒株带来更高比例的腹泻症状一事,我还没有看到很权威的反驳,毕竟这个病毒当前在美国,在中国还极其少,也许国内的专家还缺乏研究样本。
但是即便是有腹泻症状,蒙脱石散也不是首选的止泻药,而且这个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俗称的“观音土”,吃多了还容易便秘。我综合看下来是认为没有必要囤,适量备一点有备无患也无妨,但是买不到的时候也不要着急,真没有必要花费大力气去寻这个药。
当然我的建议仅仅是个人建议,我也并非是医学专业,权当扯淡了,但是要寻找一个权威声音,恐怕也难,原因就是前文讲述的,因为过去一个
新冠疫情是事关14亿人的健康安全问题,我们希望有更权威的声音能够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强力发声,以正视听,减少民众的焦虑,减少相关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来源:市场财经
编辑:玛 雅
审核:治 鑫
通联: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