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智慧-分享
发布日期:2022-10-30 21:48:43 来源:中国卫生学术与艺术网 阅读量: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当前郑州、兰州、西宁三地的疫情,都让人担心,而且有几分诡异,而这其中,西宁又是最严重的。
一方面,官方每天通报的信息中,每天的确诊和无症状病例并不算多,看上去不像是能超出省会城市处理范围的样子。
比如郑州,今天官方一次性回应了好几个全市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一个问题是“阳性病例转移不及时”,官方说,以后会在几方面加强。但是一查,郑州每天的阳性,不过一二十,这样一个大城市,转移一二十个病例,有何困难呢。
但是,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比如富士康和一些学校,到底有没有出现聚集性疫情,官方却仍然没有回应。昨天,富士康公司辟谣,说“2万确诊”完全不实,疫情只影响一部分员工,但是,仅仅是港区的富士康,就有35万员工,一小部分到底是多少?
我相信富士康方面说的是真的,但是却不够细致。官方对此没有说一个字是让人失望的,因为人们会继续猜测。今天就有一个河南朋友发一些内容给我,我说,这些未必是可靠的,因为有些视频以前就有了。
西宁的情况也一样。昨天朋友圈有一篇刷屏文章《今天继续让大家看到西宁网友的心声》,这篇文章的点赞数超过10万,“在看”超过7万。保守估计,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应该超过500万,而西宁的总人口才247万。
据说一共有几千西宁人向公号作者说出“心声”。里面的故事有很多都很普通,比如学校已经上网课很久了,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买菜很难,电商上买不到,社区又不给送……这些故事,在别的曾有疫情的城市都发生过,现在西宁又重复了一遍。
有一个伤心故事是一位女孩讲述的,她的爷爷生病,只能吃泡软的面包或者馒头,她想托外卖小哥给爷爷送点,外卖小哥说没有办法,最后她爷爷去世了,全家人悲伤的事,爷爷去世前是饿着肚子的。
女孩和外卖小哥的聊天记录显示,她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是一个好市民,但是这样的市民正在受苦,她(他)们正在哭泣,而他们的哭声无人听见。
正是这些来自普通人的“心声”,促使很多外地人转发,大家开始关注西宁。今天(27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关注西宁,追问西宁人为什么买菜困难,应该如何解决?西宁官方终于就买菜难买菜贵问题,进行了回应。
认真读来自政府的回应,会感慨工作人员的辛苦。有一颗白菜卖了几十块,结果调查一下发现是店家价格标签弄错,本来是藕给贴在白菜上了。另外几种高价蔬菜,也都有合理的解释——当地政府应该都去做了调查。
但是,真正让人悲哀的是什么?是只有在人民日报追问之后,当地才不得不进行回应,做一些解释。昨天那篇有几百万阅读的文章,里面有很多西宁市民的声音,当地政府并没有回应一句——诡异的是,那篇文章依然存在,并没有被删除。
西宁有关部门有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很明显,即便不是大部分,当地相关部门也至少有一小部分人看到了这篇阅读量远远超过该市总人口的文章,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回应,甚至没有去“和谐”,就当它根本不存在一样。
但是,这不仅是一篇文章,还是无数西宁市民的心声啊,怎么能假装看不到?
这就是我说的最让人担心、也最可怕的地方,是市民的呼声没人注意,是一片静悄悄。其实,郑州的问题也差不多,在这一次“集中回应”之前,在网上有不少质问郑州疫情的文章,甚至连郑州晚报的公号,都放出了很多市民质疑的声音(后来又隐去)。
兰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兰州人现在戏称自己的城市是“兰陵王”,兰州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经常是零,但是市民看到的是,有人露天隔离,有人在公共厕所隔离,有的视频中明显是在转运——官方到底隐瞒了什么?
我认为并不见得是隐瞒,因为在当下没有这样的动机。真正的问题是,政府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回应”和“发声”很少,如果说蔬菜的供给存在不及时的话,信息的供给就更加滞后和稀缺。
而在疫情这样的公共事件中,信息的发布非常重要。及时听到市民的心声,并作出回应,是一个省会城市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非常喜欢西宁这个城市,仅仅在今年7月我就去过两次,而且准备在来年高温的时候去西宁避暑,但是,一个城市不该这样“安静”,希望西宁的信息发布和蔬菜一样及时送到市民身边。
来源:张丰观察
编辑:玛 雅
审核:治 鑫
通联:吴 静